跳到主要內容區

鮪漁業

臺灣的鮪漁業包括最早以長鰭鮪為目標魚種的基地船、19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的中西太平洋圍網船、1980年代後期發展的超低溫大目鮪漁船,以及1990年代後期蓬勃增加的一百噸以下小釣漁船。作業型態各有差異,捕撈對象多樣化,從商業價值高的太平洋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已自2007年後停止捕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2010)、南方黑鮪、做生魚片用的大目鮪、黃鰭鮪到罐頭用的長鰭鮪、正鰹等,即便屬於混獲的劍旗魚等各類旗魚及水鯊等各類鯊魚,也都具有商業價值(黃 及 林, 2012)。

鮪漁業

由於鮪旗鯊資源多為高度洄游物種,主要由RFMOs管理,包括太平洋的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 IATTC),印度洋鮪魚委員會(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IOTC)、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以及橫跨三大洋高緯度水域的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CCSBT),臺灣相關漁業資料都會提報給這些RFMO,RFMO會定期評估漁業資源狀況並決定管理規範。

參考文獻

  • 黃向文 , 林頂榮 (2012) 御風迎向公海漁業大國──遠洋漁業. 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漁業風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