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NTOU
其他學術單位
Contact
Login
Menu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關於本所
關於系所
現況
未來就業方向
歷任所長
行政管理事務
系所成員
專任教師
合聘教師
兼任教師
講座/名譽教授
行政人員
招生資訊
報考專區
入學管道
碩一學生
碩二學生
博士班學生
交換生
歷屆校友
所友會
學術活動及榮譽榜
課程資訊
修業規定
課程規劃
學期課表
能力指標
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學分學程
學生事務
關於畢業
關於獎學金
關於交換生
海洋事務動態
最新消息
研討會資訊
APEC 研討會
海洋與台灣研討會
世界海洋日永續論壇
Blog
學術研究
水下文化
國際漁業組織
公海漁業管理
沿近海漁業管理
海洋廢棄物
Welcome to I.M.A.R.M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Previous
Next
最新消息
更多
演講資訊
2018-04-23
107.05.10高世明博士演講公告
READ MORE
演講資訊
2018-04-09
107.04.25 郭庭君博士演講公告
READ MORE
最新消息
2017-12-13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徵聘專任教師啟事
READ MORE
演講資訊
2017-12-11
106.12.14 陸曉筠博士演講公告
READ MORE
重點研究
更多
意外捕獲(海鳥、海龜)
漁業意外捕獲(incidental catch)造成的問題自1980年代後期受到重視,公海大型流網漁業便是因為意外捕獲海豚、海鳥、海龜等物種,終至被聯合國以第46/215號決議於1992年之後禁止作業。FAO後於1999年通過「避免延繩釣漁船意外捕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要求混獲海鳥之延繩釣國家採取行動(FAO, 1999)。然而,當時臺灣對於自身漁業混獲的情況仍一無所悉,故自1999年開始委託學者進行研究、補助漁船裝設自動投餌器、避鳥繩等設施,並從教育宣導做起。直至2002年開始執行遠洋鮪釣漁船觀察員計畫
DETAILS
鯊魚混獲
鯊魚資源狀況近年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國家已訂定板鰓類資源管理辦法。例如美國、澳洲、馬爾地夫等國有總漁獲量及漁場限定。各RFMO近年也開始對主要鯊魚物種進行資源評估,例如:鋸峰齒鮫(WCPFC、ICCAT、IOTC)、平滑白眼鮫(WCPFC)、污斑白眼鮫(WCPFC),灰鯖鮫(ISC,ICCAT),並逐步進行管理措施,例如: ICCAT規範禁捕深海狐鮫(Alopias superciliosus)、污斑白眼鮫及丫髻鲛科(family Sphyrnidae)物種、平滑白眼鮫(C. falciformis); I
DETAILS
鮪漁業
臺灣的鮪漁業包括最早以長鰭鮪為目標魚種的基地船、19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的中西太平洋圍網船、1980年代後期發展的超低溫大目鮪漁船,以及1990年代後期蓬勃增加的一百噸以下小釣漁船。作業型態各有差異,捕撈對象多樣化,從商業價值高的太平洋北方黑鮪(大西洋黑鮪已自2007年後停止捕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2010)、南方黑鮪、做生魚片用的大目鮪、黃鰭鮪到罐頭用的長鰭鮪、正鰹等,即便屬於混獲的劍旗魚等各類旗魚及水鯊等各類鯊魚,也都具有商業價值
DETAILS
生態系管理導向與海洋保護區
自然資源保育的模式已經從單一物種轉換到生態系導向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生態系管理的方法很多,包括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總容許捕撈量、漁具限制、漁撈能力管理,降低漁獲努力量、設定禁漁區、單一可轉讓配額,到生態漁業認證、及社區管理等(Worm et al., 2009)。
DETAILS
相關連結